曾自稱是抺茶控, 顯然那只是曾經的事, 自多間日本抺茶名店進駐本地開始, 我竟然一間也沒有試過, 當然原因又是因為懷孕加湊B的一年半難以抽身所致. 直到可短暫出山, 第一間去拜訪的就是位於希慎的京林屋. 在日本是抺茶老店, 跑到香港開分店自然也吸引大班抹茶鐵粉搶往朝聖, 聽說每天也要大排長龍等入座, 塲面壯觀.
今年冬天雨下得特別多, 晚上7時多走進希慎人流也較冷清, 又未到甜品時間, 想一嚐抹茶味道,這會是很好的時間. 不用等位, 走入店內, 淺木色日系小部屋格調, 天花有一系列白色花花裝飾, 甚是雅緻. 大概時間尚早, 人未算多, 沒有預期中的壓迫感, 在這裡看看書, 一杯抹茶, 一份甜點, 待上一個下午, 也是寫意.
不過, 遇着晚飯時間, 吃點鹹食墊底還是必須的. 京林屋雖以抹茶名物為主打, 仍貼心的供應2款麵食, 一冷一熱.
抹茶蕎麥麵(熱)
熱食湯麵, 相當簡潔的材料, 綠色的抹茶蕎麥麵, 配以淡醬油湯底, 加入日本菇, 柚子蘿蔔蓉, 味道清淡中滲出蘿蔔的甜美, 淡雅細緻, 小巧圓混的菇滑溜得有趣. 蕎麥麵也難得地真吃得出抹茶味, 微微的甘澀, 唯一美中不足是麵質較淋, 稍微影響了口感.
抹茶蕎麥麵(冷) ($78)
同樣的材料, 冷麵就相對優勝, 麵的火喉控制得宜, 仍爽口彈牙, 口感一流. 冷麵更能突出抹茶的味道, 點上醬油和芥辣拌吃, 加上酸脆蘿蔔和滑溜小菇, 清新輕怡. 淡雅細膩沒喧賓奪主, 搶不了對甜點的渴望, 卻彌補肚皮的空虛.
兩個蕎麥麵之後就到主角出塲, 甜點方面選擇有雪糕, 芭菲, 雪山, 蛋卷等, 當然焦點推介在於3款抺茶名物: 抹茶半月布丁, 抹茶蕨餅和抺茶紅豆年糕湯.
因為有點飽肚, 也就放棄年糕, 另點了抺茶雪糕和抺茶卷蛋一試.
抹茶啫喱雪糕($58)
雖然天氣很冷, 還是對雪糕情有獨鐘, 越冷吃得越過癮. 雪糕幼滑如絲, 但卻不重奶味, 能吃出淡淡抺茶的甘澀味, 不甜不膩, 入口輕盈. 下層的啫喱亦有淡淡茶香, 但略嫌太軟, 若再煙韌一點更好.
抹茶卷蛋set ($108)
一份有卷蛋, 紅豆蓉白玉, 抹茶雪糕, 還包一杯茶品, 算是化算. 日本的卷蛋焦點都在那厚厚忌廉夾層, 在香港只吃過堂島卷, 感覺並非想像的出色. 對抹茶卷仍有點憧憬, 除了味道, 質感也很講究, 吃下如雪糕般入口溶化, 香滑沒渣才算上品.
卷蛋鬆軟回彈力高, 氣孔充足, 味道頗甜; 忌廉細滑柔軟, 奶味較濃, 但比較漏和易溶, 要快點吃. 入口真的如雪糕般慢慢溶化, 忌廉和蛋糕層中又夾着薄薄一層紅豆蓉, 增加甜蜜度也有點點咬口, 紅豆配抹茶, 已是無可挑剔的搭檔.
白玉煙韌軟糯, 沒有味道的點上甜蜜紅豆蓉剛剛好, 感覺温婉甜美. 附帶的雪糕球卻比抹茶雪糕的味道稍遜, 奶味較重, 也缺少了抹茶甘澀, 口感也較硬不夠軟滑, 但勝在不太甜.
抹茶半月布丁($56)
細細件五十多元實在也頗奢侈, 但那平滑綠茶色的外形, 能想象是多麼滑溜. 用叉切一小塊放入口, 果然超幼滑, 豐厚綿密, 入口即溶, 在口中慢慢溶化如奶昔般, 奶味香但不會過濃, 茶的甘澀味突出, 是我喜歡的味道.
抹茶蕨餅($88)
未點之前先問侍應蕨餅跟啫喱的分別, 得到的答案是比較煙韌, 跟台式的麻薯相似. 作為焦點名物, 沒有不試的理由吧. 之前吃過雪糕伴底的抺茶啫喱, 對蕨餅很有期望. 一碟有6塊, 重叠的排列着, 看起來似乎頗軟糯.
吃時自行加入黑糖漿和抹茶粉. 仍帶温熱感, 軟軟滑滑亦帶茶的甘香, 配上黑糖漿提升香味, 抺茶粉亦為軟糯的蕨餅添上層次感, 唯一美中不足是跟想像中的煙韌有點落差, 口感偏稔未夠回彈.
玫瑰蘋果煎茶
跟卷蛋set的, 日本人對茶道甚有要求, 端上茶時一併給附上沖泡指引, 附上的沙漏, 是用作計時用. 而每壼茶可沖泡3次, 每次30秒以沙漏計時, 時間夠就可品嚐.
沖泡第一次時, 玫瑰香氣極濃, 跟想像的清淡很有出入, 但慢慢滲出淡淡茶甘, 糅合貴氣和淡雅, 十分有趣. 到第二,三次沖泡時味道已淡化很多, 更易入口, 又是另一種感覺.
黑豆茶 ($46)
炒香的黑豆沖泡, 味道跟普通抹茶截然不同, 濃郁而充滿豆香. 第一泡時帶有焦香的甘苦味, 第二泡苦味散去, 味道變得香醇易入口; 到第三泡時則淡而回甘, 3次也有不同感覺同味道, 很是特別和回味.
以茶之名而開的抺茶館, 數數手指也為數不少, 突然在1,2年間湧現, 後知後覺的試的還是第一間, 未有比較, 不知誰較誰好, 但總體而言, 京林屋的茶品可算出色, 餘韻甚濃, 難怪一到9時後就開始出現排隊人龍, 抹茶熱彷彿從未減退過. 但若然想更休閒感受一杯清茶的寧謐, 建議黃昏時間過來, 會有更截然不同的感受.
京林屋Kyo Hayashiya
銅鑼灣軒尼詩道500號希慎廣場6樓603-604號舖
Tel: 3580 1838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